详解:1元贴息带动百元促消费贷款
近日,备受关注的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正式落地。8月13日,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详解两项贷款贴息亮点:通过财政与金融协同,撬动资金流向消费领域;流程设计突出简化,个人在同一家贷款机构最高可享3000元补贴,企业则按贷款额度核算贴息,单户享受贴息最高1万元。
据悉,与以往补贴政策主要支持投资端和供给端不同,这次两项政策通过财政贴息与金融支持的深度协同,从居民消费需求和服务业供给两端同时发力,为进一步激活消费市场、扩大内需注入强劲动力,成为当前宏观政策精准调控的重要举措。相关负责人介绍,简单测算,如果按照1%的贴息比例,意味着1块钱的贴息资金,有可能带动100块钱的贷款资金用于居民消费,或者是消费领域服务业的供给。
此外,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政策发布后,多家金融机构迅速响应,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银行明确9月1日起开展相关工作,蚂蚁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等机构也表态推进政策实施。在业内专家看来,下一步金融机构应严控风险与合规,通过支付追踪、发票核验确保资金用途,依自律约定管控利率,平衡增长与资产质量。
目标 信贷资金精准投向消费领域
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介绍,8月12日,财政部联合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相关部门发布了《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通过财政和金融的联动,支持促消费、扩内需。这两年,财政部不断加大财政和金融的配合,以放大公共资金的乘数效应,扩大政策覆盖面。这一次的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就是具体的措施之一。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提振消费、扩大内需。202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2025年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和消费领域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分别给予贷款贴息。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有效释放内需潜力。财政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个人消费贷款和消费领域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两项贴息政策,目的就是要通过进一步强化财政和金融协同,撬动更多信贷资金精准投向消费领域,降低居民和经营主体的信贷成本,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同时,通过提振消费畅通经济循环。
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负责人车士义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此次贴息政策从需求端增强居民消费意愿,供给端提高企业优质服务供给能力,与人民银行前期出台的消费领域金融支持政策着力点一致,有利于产生“1+1>2”的政策效应。
车士义进一步解释称,贴息政策通过对贷款利息支出的补贴,直接降低居民消费和企业经营的融资成本,减轻财务负担;再贷款政策将政策激励与银行对消费领域信贷投放相挂钩,通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提供低息再贷款,促进银行加大消费领域信贷投放、让利于经营主体。
需求 能省大约三分之一利息
作为中央财政首次针对个人消费贷款推出的贴息举措,直接瞄准居民消费痛点,通过降低信贷成本激发消费潜力。
关于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廖岷介绍,贴息对象为,居民使用的相关贷款经办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中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
从贴息力度来看,政策设定1个百分点的贴息比例,约占当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利率水平的三分之一,能显著减轻居民借贷压力。政策实施期限为1年,在覆盖商品消费的同时兼顾服务消费,精准契合我国居民消费多元化、品质化的升级趋势。
金融监管总局政策研究司司长郭武平表示,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广大金融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针对政策落地中的风险防控与服务优化,郭武平提出明确要求:在信贷管理方面,贷款经办机构需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开展差异化授信,合理设置贷款额度、期限与利率,完善合同条款,严格授信评审与贷后管理;在用途管控上,机构需健全信息系统,精准识别符合条件的消费场景,严防资金挪用于非消费领域或套取贴息;在监督管理层面,贷款经办机构要做好贷款贴息资金的测算、审核、申请工作。经办机构对贴息数据和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合规性、准确性负责,各金融监管局将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执行情况纳入日常监管,配合财政部门适时对贷款经办机构贴息资金的申请、拨付、清算等情况开展核查。
今年以来,提振消费的多项政策已陆续落地。今年6月央行牵头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设立了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消费领域信贷供给。央行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全国住户消费贷款余额21.2万亿元,全国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居民服务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经营主体的贷款余额2.8万亿元。
此外,车士义介绍,消费贷款利率由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确定,贴息部分由财政资金直接补贴给老百姓,在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同时,也兼顾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为最大限度地减轻借款人的操作负担,政策在设计贴息流程时,始终遵循简化原则。具体到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方面,借款人在申请个人消费贷款签订相关贷款合同的同时,只需增加一个操作,授予贷款经办机构相关权限,允许其识别贷款发放账户或者指定账户的交易信息。对于已经签订的贷款,贷款经办机构可通过签订补充协议等方式取得借款人的相关授权。
获得授权后,贷款经办机构将根据实际消费情况,按照政策规定要求计算财政贴息金额,在定期收取贷款利息时,直接扣减由财政承担的贴息资金,借款人可通过短信、手机App等方式知晓享受财政贴息的具体情况,不需要额外操作。对于单笔5万元以下的消费,按照实际金额计算贴息,多笔叠加以后,在同一家贷款机构最高可以享受贴息1000元;对于单笔5万元以上的消费,以5万元为上限计算贴息,也可以多笔叠加,加上小额消费的贴息以后,在同一家贷款机构最高可享受贴息3000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