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每辆电动车开始向电网“反向输电”,当屋内的空调不再只是耗电工具,而成为能赚钱的“数字资产”时,一个万亿元级的新兴市场悄然兴起。虚拟电厂——这个听起来有些抽象的概念,正逐渐走向聚光灯下,将能源革命推向纵深。

借助数字网络,虚拟电厂将原本分散、孤立的资源聚拢为一座无形的“高塔”。这些微末的分支,经由虚拟电厂以数字指令连接,便成为了拥有强大弹性的整体系统。这种“聚沙成塔”的模式,开创了能源治理的新范式。当每一度分布式电力都能被精准调度,虚拟电厂就成为了新型电力系统最坚实的“数字底座”。


68955bdc9beab.jpg


从“分散单兵”到“协同作战”

从上海黄浦的楼宇空调到西北戈壁的光伏电站,虚拟电厂如同一位电力系统的“智能管家”,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充电桩、照明系统、智能家电等各类设备串联起来,变成一支训练有素的“电力军团”。

在电力供应紧张时段,虚拟电厂通过调度资源,降低用电功率,实现特定时段内的负荷调节,既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又可以削峰填谷,提升电网的经济运行水平。

目前,在政策推动下,虚拟电厂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今年3月份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虚拟电厂建设运行管理机制成熟规范,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健全完善,全国虚拟电厂调节能力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

在此背景下,多地大力推动虚拟电厂发展。比如,老工业基地山西将水泥厂、铸造厂等重工业负荷接入虚拟电厂网络,虚拟电厂规模在今年达到百万千瓦级行列。上海利用虚拟电厂解决超大城市能源问题。江苏也在今年年初投建百万千瓦级居民虚拟电厂,将分散的家用空调聚集起来,让居民主动参与错峰、避峰用电。

“多地加速布局虚拟电厂建设,反映出地方政府对能源转型和电力系统优化的迫切需求。”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高度重视虚拟电厂规范化发展,通过统一电力市场准入门槛,能有效缓解因标准不一致而导致的省际市场壁垒和不公平竞争现象,为分布式能源资源跨省跨区参与统一规范的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提供制度基础,推动形成公平、开放、透明的电力市场环境。

产业链各环节企业也加快布局,共同推动虚拟电厂从概念走向现实。

在发电侧,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能源公司凭借资源积累,跨越多个地区整合分布式能源,搭建省级、园区级虚拟电厂运营平台。

在运营商侧,北京合康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康新能”)、协鑫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协鑫能科”)、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帮能源”)、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合光能”)等公司,聚焦零星分散的电源及家用电器等,以电力电子、智能控制专长推动虚拟电厂项目落地。

在电网侧,电网公司依托数据优势与调度能力,为运营商资源接入提供支撑,带动相关公司进入虚拟电厂产业链。

受访专家认为,从产业链整体看,虚拟电厂当下呈现的“发电侧资源整合—运营商侧技术落地—电网侧支撑联动”多方协同格局,绝非简单的环节叠加,而是能源系统向智能化、柔性化转型的必然结果。这种协同不仅打破了传统电力系统中发电、输电、用电的刚性边界,更通过数字化手段,让原本孤立的电力单元具备了“集体作战”的能力。

“在智能调度和灵活调节方面,虚拟电厂丰富了电网运行模式,还能大幅节省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在迎峰度夏期间,虚拟电厂能像灵活的‘能源管家’一样,提前明确‘何时需要调、调多少、用什么调’。”天合光能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